——谈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之路
山区小城 , 经济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宁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4年进入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行列后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化农业转化。1998年被列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市。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业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工业化程度达88%。一批骨干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前列,橡胶汽车零部件、 电容器、耐磨球、林产品加工四大主导行业扬帆奋进,涌现出“海螺”牌水泥、“鼎湖”牌密封圈、“凤形”牌耐磨球、“双津”牌铝塑复合包装材料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其中,“凤形”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省级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蓬勃发展,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区和农产品加工区正在建设之中,新型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初具雏形。根据《安徽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09》分析,宁国市在2009年安徽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安徽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双双进入前十名。宁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需要教育得到进一步地发展,尤其是企业对具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的迫切需求也呼吁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天时人和,职教腾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个社会也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日益重视。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支持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办出特点、办出水平。现在,我国就业和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两个大的变化,社会劳动力就业需要加强技能培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工。我们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推进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促进社会就业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在宁国社会经济的强大需求与支持下,宁国市的职业教育也得以快速发展。
作为宁国职业教育主阵地的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自1985年创办以来,经过全体职教人共同奋斗,学校日益发展壮大。2000年首批进入国家级重点职高行列。2003年,国家重点职高复评中学校综合评分位居全省第一。2007年,合并了原先的中溪职高,后来又收回了培训中心,使得学校的教育资源如虎添翼,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近五年来,累计向社会、高校输送了7000多名合格的毕业生,开展的各类职业培训达2.6万人次,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安徽材料工程学校的快速发展,不仅得益于国家及宁国市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有当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重要的是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人深深地懂得:职业教育必须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必须满足城乡居民对职业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为他们就业、创业和成才创造条件。他们这样想了,同时也这样去探索与实践。
务实求变,校企结合
1、分享长三角经济圈经济发展蛋糕
从宁国的地理位置可看出,其东邻苏杭,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大城市仅170-300公里。从广泛意义上而言其属于长三角经济圈范围。长三角经济圈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四分之一。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家在这一地区落户。同时,这个大型的经济圈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100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其中上海市、苏州、杭州又是优势中的强者。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人很早就看出了这一点,同时充分利用长三角经济圈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的需求,合理设置专业,积极开拓市场,跟踪调查,加强管理,从而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为自己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深化,我们在与长三角地区企业的各做种常常遭遇了“企业冷”。中职生就业中的“企业冷”。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他们对中职生的就业所采取的是短兵相接的方式,绝大部分企业与绝大部分就业中职生的雇佣关系一般维持在一年以内,这种状况一方面受学生的自身选择影响外;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终极目标所决定的。企业的运作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可能长期的使用这些中职生。
针对以上情况,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人认识到不能单纯地依靠长三角经济圈,毕竟她不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只能分享,而不能拥有。怎么办?我们必须要瞄准我们身边的市场,我们必须全面了解我们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服务于当地的社会经济,才能让我们在快步发展的同时能稳步发展。为此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人又积极探索,并走出了一条健康的校企合作的道路。
2、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夯实校企合作之路
在与外地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不断地加强以中鼎集团为代表的本地企业联合办学的层次与规模,从而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阵势。为适应不同企业的不同需求,我们的联合办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
(1)、培训依托型
2002年学校首次和上海电机厂联合办学,冠名“上海电机班”,学制2年,在校理论学习一年半,理论内容以机电类为主,教学计划由学校自定。最后一学期到上海电机厂进行实践培训,同时交纳一定的培训费用,经培训合格后可参加上海市劳动局组织的车工技能考核,通过者可获得相应的认定证书。其就业可选择留在上海电机厂,也可委托厂方推荐,也可自行就业。这种模式的校企合作办学,从学校的角度来说,依托上海的区域优势解决了学校当时实训设备严重不足与技能性人才培养的矛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满足了部分学生想学习一技之长的愿望,并同时获得在上海就业的机会;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徒”群体,同时为本企业培养了后备技术力量;在此基础上,学校03—04年又办了两届上海电机班。诸如此类的冠名班还有:上海电子班(同上海广电集团联办)。
(2)、就业定向型
2005年是我市招商引资工作蓬勃发展的一年。遵循职业教育要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理念,在有关部分的牵线下,学校同本市数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定向培养的联办协议,成立诸如“飞达电子班”、“中鼎模具班”“亚新科设备维护班”等企业冠名班。学校根据企业用工规划,确立相应专业,和企业共同进行招生宣传。班级组建后企业同家长、学生、学校签订三方协议。在课程开设上,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优选教材,并增设1—2门企业员工培训教材(包括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理念等)。不仅如此,企业还利用暑假时间安排学生到岗位进行教学见习。
(3)、爱心助教型
江苏省东南交通工程咨询监理公司董事长周铁军先生系我市首批“教育爱心大使”,在工作百忙之中,仍情系乡里,积极关注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早在04年就同我校联合创办“东南监理班”,且组织人员积极参与该班的招生、面试。同时在教学计划制定,专业师资配备,教学设施添置等方面也作了大量的工作。并协助解决学生实验培训、岗位实习、监理考证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又开办了05东南监理中职班、07东南监理大专班。目前这些班级学生均已在公司的安排下走入实习或工作岗位。
(4)、百花齐放型
如“中鼎机械班”、“五星养殖班”、“飞凤电子班”、“恒力机械班”、广达班、方太班等。这些冠名班组建、实施的共同特点是:①、培训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可由企业和我校共同制定,企业技术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和我校教师共同执教。②、培训内容除企业生产所需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外,还要进行企业文化、职业道德、敬业精神方面的培训,从思想道德到技能水平两方面达到企业要求。③、冠名企业在一定程度上都给予学校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组建实训室,为冠名班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场所;企业提供的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作为资助金补给部分贫困学生。④、每个冠名班均单独组班,设立单独教室,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即可感受到企业氛围。
3、结合阳光工程,服务农村经济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不仅要把目光放在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年轻劳动力,还要着眼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从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实现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这就是我们近几年所提出的“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同样是瞄准企业的需求与广大农民工的发展规划,我们在宁国市相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把这项工作办的是有声有色。2008年,安徽材料工程学校依托培训中心仅阳光工程培训一项共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1587人次,培训转移合格率97%以上,培训人次与合格率均居宁国市首位。2009年至今,我们重点开办了莱恩泵业技能培训班、莱恩铸造班、退耕培训班、计算机班和数控技能班等班级。
综上所述,事实证明在当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大环境下,校企联合办学这种教育模式,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互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平静问题;对于各类职业学校而言,紧紧瞄准市场需求,探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摸索出一条拥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的之路,才能真正做到学校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共同健康发展。
上一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更给力
学校地址:宁国市汪溪办事处落花荡路99号 | 邮政编码:242300 | 校办室:0563-4183996 | 招生办:0563-4183967
版权所有:安徽材料工程学校 | 皖公网安备 34188102000267号 | 皖ICP备05011798号-1 | 技术支持:校信息中心